校园文化

【安财这十年•献礼二十大】深耕立德树人沃土 铸就人才培养高地——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时间:2022-09-24浏览:57

十年砥砺扎实干,十年奋进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相继召开两次党代会、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17年12月,学校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年,为顺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新变革,学校率先呼应“新工科”提出建设“新经管”。2018年1月,在第六次党代会上,学校将“新经管”确立为发展战略,启动新经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12月,丁忠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11月,随着《新文科宣言》的正式发布,学校坚持以“新文科”引领“新经管”,纵深推进新经管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

需求导向,优化专业布局,夯实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校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出台《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一流专业”建设方案》《“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等系列举措,促进专业优化调整,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10年来,学校新办“网络与新媒体”“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18个新兴专业,撤销14个专业,停招7个专业。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在招本科专业总数50个,基本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且特色明显,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10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个。2022年,在软科“中国内地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精度TOP200排名”中,学校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24个,占在招本科专业总数比例48%的优异成绩,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2。

特色导向,提升课程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校坚持以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出台《本科示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本科课程建设年”活动的意见》《“一流课程”建设方案》《“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通过聚焦特色优势、创设“多维融合”课程体系,接轨学科动态、更新“高阶前沿”教学内容,紧随技术发展、打造“深度科技”教学空间,回归教育本质、创新“四性迭代”教学范式等系列举措,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10年来,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25门;建有五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0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示范课程5门、省级智慧课堂试点项目18个;建有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省级规划教材21本;引进优质在线课程1000余门,通过超星学银在线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自建课程4580门。

能力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

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学校坚持以素质培养为核心、能力锻造为重点,出台《实践育人工作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完善“五五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育人,坚持以学科竞赛为引领,构建起“课程-实训-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螺旋式紧耦合实战型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0年来,学校重点建有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9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双创学院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9个。10年来,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7679项,其中,国际级283项、国家级976项,获奖学生2.7万人次;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人文社科高校第三;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3332项,立项数量一直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育人导向,提高教学能力,凝聚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学校坚持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导向,出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办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贡献奖”“教学杰出青年奖”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建立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聘任制度,搭建教师培训、竞赛、研究平台,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完善教学激励措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业绩认定,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多措并举,引导和鼓励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新形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研究与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争做教书育人“奠基石”,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0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12人次,省级教学团队34个,省级高水平导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78人次。10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9项,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25项。立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立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99个。10年来,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年均获奖70余次,其中,以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和教学设计创新奖1项为代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校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加快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新文科”引领“新经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铸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撰稿:教务处 张华;审核:教务处 经庭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