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118名高校团干挂职基层
端午节刚过,来自安徽财大的挂职女团干罗节,悄悄地将自己的QQ签名换成了“女儿,生日快乐”。
这是一次120人参加的会议,对于在高校工作7年的罗节来说,无疑是一个新课题。除了参与整个会议的会务工作,包括联系酒店、发会议通知、起草会议指南之外,她还要参加晚会中的诗歌朗诵和合唱两个节目的表演。
就在几天前,团县委组织的一场征文比赛刚刚落幕,一篇篇获奖作品正等着汇编成集。为此,罗节不得不利用端午三天假期,对作品逐一审改。“92篇文稿,全是电子版,眼都看花了。”
“能为家乡做点事,同时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值。”读大学时,这个来自四川的女孩曾报名“西部计划”,但未能如愿。当初得知选派消息后,她有些兴奋和激动,同时也多了一丝犹豫:“学院刚刚整合,需要有熟悉工作的人,一岁多的女儿需要照顾。”
在学校和家人的支持下,罗节最终回到四川挂职。现在,她把女儿带回了都江堰的老家,交由父母照看,而丈夫留守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蚌埠,“一家三口,过着分居三地的日子。”
这是一个高校团干挂职生活的真实写照。
……
穿越“7年之困”,再呈勃发之势
或许是巧合,不少采访对象在共青团岗位上度过了整整7个年头,其中大部分人上学时就是班上的团支书。他们对于学生工作得心应手,对于团的事业一往情深,但是对于校园之外的世界,有些陌生。
抱着“一边学习,一边服务”的心态,今年1月,安徽财大团委办公室副主任王程前往团蚌埠市龙子湖区委挂职副书记。
“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跨出过校园,毕业之后,和其他同学聊起来,感觉自己有些脱节。”在王程过去的认识里,诸如“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之类的社会问题仅仅是概念而已,但今天,“这是必须做的工作,而且需要高度负责。”
王程觉得,这次挂职不仅在于拓宽视野,更是一次对共青团工作重新定位与思考的过程。
“干了7年的共青团工作,有时觉得不过如此,也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了,甚至会产生一丝惰性。”王程坦言,到了区里才知道,这么多工作要去做,很多都是关系青年切身利益。他感慨:“到地方上来,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么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等着你,逼着你往前赶。”据他介绍,办理农村青年小额贷款那阵子,区里报上来100多份材料,每天要审核15份。“很多人等了一天,必须办完,否则会影响他们对团组织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王程对此深有感触,“在学校里面对的是单一的群体,搞活动常常是一呼百应,经费、人手都不是问题,现在要 ‘找’钱办活动,有时还要学会‘借’台唱戏。”
为了拉近与非公企业之间的距离,推进团建,王程主动找到了区工商联。在区工商联党支部会议上,他向与会者详细介绍非公团建的内容及意义,并主动提出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制订发展规划等服务。在他的张罗下,来自安徽财大的教授、博士对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员工进行了礼仪培训,收效甚好。随后,该公司老板当场拍板,承诺配合在企业建团。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对象,首先服务好,其次再谈工作。”数月来,王程总结出一条屡试不爽的经验。
……
“开展共青团工作,就要整合一切资源,哪怕是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只要出发点是为老百姓做事。”王程说。
他在走访基层时了解到,李楼乡和长淮卫镇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影响了老百姓的出行。为此他四处奔走,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本区争取到一座桥梁改造指标。目前,团区委在和市交通局联系,争取在今年再为两个乡镇新修两条农村标准公路,彻底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不但要实挂,还要把挂职看作任职,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这样才能不虚此行。”王程在“挂职日志”中如是说。(王磊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