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五”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本着“平台多元化、研究团队化、项目高端化、成果精品化”的科研工作理念,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术力量协调整合,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构筑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围绕安徽省和供销合作行业的发展战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推进以“用”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紧密合作,构筑多主体参与的战略联盟,着力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度。
一、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
2010年以来,我校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为核心,坚持理念先行、凝练方向、打造团队,扩大内外学术交流,推拉并举,苦练内功,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实力。聘请校内外专家连续举办“社科方法研修班”和“学术前沿研讨班”,提高教学科研人员业务素质;设立校级虚体研究机构,整合研究资源,围绕研究方向持续攻关,服务学科建设;设立校级重大项目和孵化基金,推进更高层次项目的预研究,提升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成功率;构建多层次学术研讨机制,对项目申请书、高层次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等推行校际、校、院、团队四个层面的研讨活动;继续执行项目再资助、高层次论文奖励、科研工作组织人员奖励等科研激励政策。通过上述措施的组合运用,极大提高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业务素质,有力促进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
1.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和层次齐升。2010-2012年,我校分别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12项、15项,分列全国高校第56位、63位、49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当年立项数量的第9位、7位、7位,均列安徽省高校当年立项数前3位。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突破。2010年,曹天生教授申报的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填补了省属高校在该层次项目上的空白。2011年我校又实现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立项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量和层次展现了我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2.科研成果的质量及社会评价稳步提高。根据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统计,2010年我校教学科研人员在SSCI、CSSCI、SCI和EI源刊发表论文276篇,其中,在《经济研究》等权威和重点期刊发表78篇;2011年,在SSCI、CSSCI、SCI和EI源刊发表论文286篇,其中,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和重点期刊发表97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2011年度人大复印资料所有转载文献中,我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达27篇,转载量列全国高校第82名,综合指数排名列第69名。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2010年,我校教师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9项,包括10项一等奖中的2项;2011年又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8项,包括10项一等奖中的2项。两年来学校还获商务部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国家统计局第十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其他省部级奖项20余项。近年来,我校学术论文发表载体的知名度、人大复印资料的转载率、成果获奖情况充分说明,我校科学研究已经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学校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教学科研院(部)为依托、平台建设为纽带,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构建科研服务社会平台,着力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出台了《安徽财经大学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努力推动广大教学研究人员深入社会,服务实践;先后与国内9个省(市)供销合作联社、省内5个地市级政府、省内外60余家企业以及多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组建或主导组建了合芜蚌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合作经济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0余个虚体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基本完成了国内首家合作经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1.科研服务社会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8-2010年,合作经济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人员连续3年入选“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棉花工程研究所获得国家专利1项,且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初期;合芜蚌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合芜蚌自主创新高层论坛”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著名管理学专家方兆本到会祝贺并给予高度肯定;皖北发展研究院承办了首届“安徽省科技支撑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博士暨市县长论坛”,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到会讲话;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每年主动发布服务地方经济的课题,且承接了数十项蚌埠、芜湖等地方政府的委托项目。
2.横向委托研究项目数量与质量持续上升。五年来,学校共接受政府、企事业单位横向委托项目90余项,协议金额近800万元,到账经费650余万元。虽然总的数量还不多,但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学校获得国际合作横向研究项目1项;2012年获得省政府委托的重大项目8项中的2项。横向委托项目成果得到委托单位或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系列“商业网点规划”项目得到省商务厅专家的高度评价;会计学院主持的淮河水利委员会委托项目由于完成质量高,逐步向纵深发展为系列项目;经济学院由于前期服务社会工作取得的积极反响,于2010年承接了多个地方政府委托的“十二五”规划项目;金融学院的“安徽省保险市场诚信调查”为省保险监督管理局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3.部分服务社会成果初步形成品牌。“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项目立项等方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成果已形成品牌。《安徽经济发展报告》、《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安徽贸易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通过多年的连续发布,在省内已形成较大影响,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借鉴上述研究报告的成功经验,2012年学校为进一步凸显为地方和行业的服务功能,决定增加编纂出版《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8部研究报告。
4.服务社会形式与路径不断拓展。五年来,学校通过加大选派教研人员到实践部门挂职力度、推进青年教师顶岗实践、完善学生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聘任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与实践部门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其间,学校共选派50余人到实践部门挂职,新建学生产学研合作基地130多个,聘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200余人。通过这些路径,进一步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增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教研人员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等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科研处 宋思根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