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五届二次教代会暨九届二次工代会上,校长丁忠明在《校长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发展已成为安徽财经大学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眸“十一五”,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
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应用经济学为省级A类重点学科;新增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新增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4个和专业硕士学位点10个;新增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新增9个专业。
2、过去的五年,是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五年。
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抓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联系日益紧密,学生竞赛获奖逐年攀升,获奖范围、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共获得各级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350多项;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广泛认可,9个专业实现在安徽省一本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3、过去的五年,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学校着力进行科研管理改革,推动科研为学科、教学和社会服务;以科研基地和团队建设为平台,努力打造科研梯队;国家级科研项目创历史新高,有影响的期刊论文数量与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5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64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统计研究》等各类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55篇;《财贸研究》办刊质量与学术影响不断增强。
4、过去的五年,是我校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学校上下服务国家特别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识显著增强;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产学研用的合作,参与20多个地市、县发展规划编制,横向课题数量与课题经费取得历史性进展,获得640余万元课题经费;以“三大报告”为代表的服务项目不断深入,社会服务品牌初步形成;社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累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达12000多人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5、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的五年。
学校紧紧抓住培养、引进、提高三个环节,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师资总量显著增加,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完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遴选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8人;设立博士后岗8人;引进教授、博士35人,培
6、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对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五年。
学校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在派出、引智、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与5个国家和地区的9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选派54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赴不同国家考察国外培训和交流;聘请28名外籍教师来校长期任教,9名学者来校讲学,29名外宾来校参观访问。共有92名学生自费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7、过去的五年,是我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五年。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和完善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重视发挥教授治学重要作用;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研究生管理体制、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理顺商学院办学体制;完成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工作,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8、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和谐校园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五年。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大奖、贷、勤、免、补工作力度,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在住房、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不断满足教职员工需要;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注重发挥关工委和“五老”报告团的作用,离退休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9、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的五年。
学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委和行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学院党政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选好用好各级干部,不断改进干部作风;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0、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的五年。
学校以提高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各类图书资料68.7万册,完成东校区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基建项目共11.7万平方米。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数字化校园及一卡通系统不断升级和完善。后勤改革有序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
丁忠明指出,五年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这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才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只有围绕我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富民战略决策,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心无旁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懈怠、不气馁、不抱怨,才能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只有遵循办学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不折腾、不盲从、不自闭,才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创新发展;只有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丁忠明强调,当前学校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外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可谓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未来的改革发展任务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努力探索在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的非省会城市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文化引领功能,为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