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无悔人生
――记2009年校级科研标兵汪燕敏同志
2005年1月,安徽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汪燕敏同志进入了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专业研究人员,开始了他追寻梦想与肩负责任的人生之旅。五年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以勤补拙,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积极探索社科研究的规律。从一位科研生手起步,逐步成长为一名通晓科研规律,擅长于科研创作的高级研究人员。2009年9月,汪燕敏被评为安徽财经大学的科研标兵。
在五年的科研实践中,汪燕敏同志在《生产力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等杂志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于贫困代际转移的视角》(09CJY02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贫困代际转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JC790032)、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教育对收入代际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EAA080257)及安徽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两项、人文社科项目和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项目、教研项目各一项。
让思想成为习惯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在安徽财经大学,汪燕敏师从陈年红教授。在陈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贫困代际转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当时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即便在国际上也是一个较新的方向,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汪燕敏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就像“被困在了一个四面围墙的房间里,要想尽办法冲出去。”在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摸索和四处碰壁之后,他终于发现北卡大学的中国健康与营养数据(CHNS)是研究代际流动的最佳工具。为了使用该数据,汪燕敏又开始学习SAS软件,在同事的无私帮助下,目前他的SAS水平已经超出业余水平。他研究工作的独特价值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功获得了有关贫困代际转移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一个国家社科基金。
定格于方格纸上的心血
将工作中的思考与灵感、细节与火花、失误与偏差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财富。对之进行沉淀、分析、提炼与打磨,则需要一种坚持。汪燕敏同志就是一位这样的坚持者、实践者与思想者。
在汪燕敏同志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很多文章的基本素材与基本思想都源于科研实践中的思考。
除了及时记录与整理科研过程中的“火花”与“灵感”,汪燕敏同志还有意识地为自己确立方向性与阶段性课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城市贫困”到“皖北地区的贫困文化”,再到“贫困代际转移”,汪燕敏同志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宽,研究内涵越来越深,研究方法越来越完善。
铭记于课题的感动
较之于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更具有系统性与序列性,对社会的指导意义更强。从校级自筹项目开始,汪燕敏同志不停地申请项目,省教育厅去年项目、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项目级别越来越高。截止目前,汪燕敏同志创造了一个学校记录: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项目。
从课题内容来看,汪燕敏对持之以恒的对居民贫困进行研究,他的研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并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环境息息相关,这也是他能够不断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论成就再看未来十年
自2005年以来,汪燕敏同志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这不仅使得他的研究一直紧跟学术前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校劳动经济学的国际影响。目前,汪燕敏正在浙江大学访问,与浙大的许多同行专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渠道。
汪燕敏坦言,到浙大访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术能力、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一个安静的适宜做研究的学术环境。在校内,由于在科研的同时还承担了一部分行政工作,常使得他的工作遭受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能趁着在校外学习工作的时间,在学术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安徽财经大学建校五十年来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大师。”汪燕敏这样说,“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好我的研究,争取能够在一些大项目的支持下培养一个国内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团队,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做准备。”
谈到未来的打算,汪燕敏说,希望能在明年考上浙大的博士,以保证自己在学术上的发展。“30岁以前,我的三个项目可以说是一个成果,30岁到40岁之间,我的目标就是国内重大项目与跨国研究项目。”汪燕敏顿了顿,继而说道:“我希望在我30岁到40岁之间能有一些更大的成绩出来,因为我想这一段时间是社科研究者的黄金时间,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就很难有大的突破了。”
结束语
汪燕敏同志五年科研生涯间骄人业绩的取得,有科研前辈、领导与同事的提掖与鼓励,更铭记着他个人的追求与奋斗。我们深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汪燕敏同志定会不遗余力,再接再厉,用真诚与汗水书写无悔的人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