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校级科研标兵王成军的科研感悟

时间:2009-09-22浏览:2132

那人那事那问题

――2009年校级科研标兵王成军的科研感悟

王成军(安财大管理学院)

 

承蒙各位同仁、领导抬爱,忝列“科研标兵”,诚惶诚恐。而今,宣传部门和学院里要求我写一份个人事迹介绍,这使得我大有一种被赶着蹩脚的鸭子勉强上架的感觉来,因为我的那点作为与大家的不懈工作和辛勤付出相比较起来,实在有些过于平凡、不值一提。

假如这世上只有“从来文运两相逢”与“文章憎命达”两种问学方式的话,那我则恐怕要属于后者了。在这第25个教师节去之不远的季节里,我想说的是光荣与辉煌属于每一位教书育人者,而使命与责任、甘甜与苦辣、辛酸与希冀和我们同在。

在讲述自己过往之时,人们难免会有夸夸其谈、失之客观之嫌,下面我尽量克服避免。若是17年前,那时回老家教初中不遇上“工资拖欠”、“师不聊生”、“从一老同学那里借120元钱,一月之内被‘追讨’了三四回”之事的话,便不会有我今天要在这里领这样一个奖项的情状了。

值得庆幸和一生荣耀的是,我遇到了像何基报、黄宝东、陆丽他(她)们那样的几位好友。回想那些艰难岁月,无法忘记其帮助、指引、关心、鼓励。那时,没有电话普及,没有手机,没有E-mail,没有QQ,没有MSN,我们的联络全靠中国邮政总局。至今,珍藏着那些远方寄来的如此之多的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方面的解答信件。

不会错的,一个人的素质,是取决于你所交往的5个好朋友的平均值。回看所走过的路径,也就是在一周前受邀请回母校利辛一中做报告时,这些年无非坚持了一个学习准则――或许像我这样的笨人就得要我这样的笨办法,那就是“尽量地只跟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因为,试想啊,很简单,时间有限,精力稀缺,你那能顾得了一个班级里那么多的人呢。

没有这些跟进战略与引领感召,我是无法知道李泽厚、邓晓芒、王晓明、李叔同、苏童、王朔、残雪、王安忆他们的。有了这些,也便有了后来寻学问路上的转向。2001年早春二月,去了浙大,一下子眼界大开,不禁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来。求知过程夹杂人生体悟,我需要缓慢理清思绪和记忆。

从一个人文主义传统走向社会场域思考,尤其是对工程教育、技术管理方面的斟酌与考量,这应该归功于导师王沛民先生的劝训与矫正。住在西溪的好处在于周边有很多的书店,那里时常会赶上汪丁丁、罗卫东、叶航、傅国涌、王旭峰等他们的学术沙龙活动。而在玉泉的好处在于,可以爬山、去植物园赏梅或灵隐寺烧香,一路上我们同学之间的争鸣论剑不断。

不如归去归故山,回到故里家园,风土人情相熟,免不了把酒小酌,常有人问及“为什么要写那么多?”“你是怎么写的?”议论此时,不能不感激周其仁先生,我不仅整整听过他一学期的课,而且还吃过他请的一餐午宴。从此,脑袋仿佛也就一下子忍不住开了窍,想不表达、想不去写作,那都是实在太难了。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如动笔写吧!

今年的教师节前夕,我分别带了礼物去看望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有的都已经是十多年、二十多年没有再见过面了。其中,在小学里,那位教我5年语文的杨文虎老师带一年级了,我和他们整个一班级的小同学们合影留念,看到那些娃娃们,也就看到了自己早年的那些影子影像来。

一个人的生命和力量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他必须融入到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境遇之中去加以衡量和考虑。因此,身处异乡的那些岁月里,我感到了茕形孤单。回到故里家山,我感到无限温暖,在父亲去世的近段时间,同事、领导们给了我许多的慰问和惦念。我的写作与表达,是为了心灵的需要,没想到还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与荣耀,这令我感到颇为不安。

崇尚知识,尊重内心,文以载道,有病呻吟,这是我近两年一贯的一个见地和主张。扪心自问,若能更确切地描述自己的话,那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问题中人而不是一个学术中人,或者换句话来说,是一个问题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学术主义者吧。若是硬让我来分列出所涉的领域来,恐是可以尝试给出以下几大纲领来:

1、以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现实问题及其可能根源(《民生中国:生活中的管理学》)。该项工作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作品,其发表主要见之于成都的那家《经济学消息报》,计有21篇(其中7个整版),收录于《西部笔记》、《寻找常识》等文本。

2、从人文关怀走向社会思考以及群己权界与民间习俗(《社会何以成立》)。这部分作品主要有《趣话冲突》、《咱农民啥时才能不打工》等,发表于《社会学家茶座》、《财富时报》等,收录于《大学是一连串的事件》文本。

3、注重教育经济管理场域内的实践、积淀、梳理和研究(《教育经济管理》)。这部分工作主要有《从渊源与流变看中国大学改革》、《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制度变迁经验研究》、《捐赠与私立大学》系列,收录于《寻找常识》、《学术白话》等文本。

4、探讨“产学官”三重螺旋国际考量、国内现状以及中国社会当下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方面的情境与问题(《技术-市场、社会管理与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发表于《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等刊物,收录或专著于《学术白话》、《三重螺旋:官产学伙伴关系研究》、《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知识与选择》等文本。

5、游走天下,寻访问学,借鉴或崇尚费孝通的探究方式――“走一程,写一程”、“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也即试图将我的工作、旅游、思索、写作勾连在一起,这方面构成了我的游记系列(《关注足下,一生行吟》)。该项工作主要由系列游记构成,像《西行漫记》、《灵山行》、《背篓里的四川》、《琴、戏与草堂》、《无梦到徽州》、《我从山中来》、《南通路上》等,收录于《大学是一连串的事件》、《淮河青山》、《寻找常识》等文本。

6、鉴于先时学习的数学背景(当初在数学系毕业乡下教书时,曾一度迷恋于中学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发表过一篇《学习全等三角形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一直认为管理学中案例分析其实无非就是相当于数学中的例子演示或习题解答之类的东西罢了。更是出于对数学中的例子演示与习题解答的偏好,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的习惯性喜欢,经常把案例的说明和陈述以及对管理学里的一些标志性人物资料的集中关注、聚焦学习看得很重要。这方面的主要考虑和工作就是探讨、挖掘、整理出20个较大一些的案例来(《人物入手 案例说话》)。该项工作难度较大,进展有些缓慢,已有作品可见之于《西部笔记》、《学术白话》、《寻找常识》等文本。

7、借助电影、电视、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来净化心灵、抚慰精神、缓解灾难并透视人类社会景状、反思各种生存境域(秉承先辈思虑,以美育代宗教)。这方面的探讨和写作主要发表于《中国银幕》、《电影画刊》、《电影新作》等刊物,收录于《大学是一连串的事件》、《淮河青山》、《寻找常识》等文本。

这么长久以来,像梦游一般的,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走到如此之远,以至于有些看不清楚自己了,太多的已是面目全非、失去记忆。实际上,内心又是清醒着的,我不过就是一个中学老师的底色与水平,然而,没有办法的,生存的问题是一直在那里逼迫着、驱赶着你,它是始终摆在第一位的。如今,被弄到这条路上,对于我来说,这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拘谨,甚而无奈。于我而言,学术研究,超过能耐范围,过河之卒,实在勉为其难。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非关因果方为善,不问功名始读书。远公说法无多语,六祖传真只一灯。万人如海一身藏,唯有王城最堪隐。胸无大志,唯愿终生向学,这样虽囚禁了我也养育了我。不贪求全责备,但图思索耕耘;不求显达耀世,但享量心尽力。磨刀的人可以吃到肉,多嘴的人只能惹祸。富贵不肯从宽,必招横祸;聪明不肯从厚,必夭天年,这是电视剧《汇通天下》里的台词,多么的好啊。

“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永远的思想。”这是罗师在其博客中所开宗明义说出来的。

生活是艰难的,然而你却没有办法躲避,幸好我还有几个好兄弟。黑格尔错不到哪里去的,愿意走的人,命运拉着你走,不愿意走的人,命运推着你走。既然如此,那就无怨,顺生安命,乐活无苦。是故成生死,万念如一灭。也好,随常,信奉,自然,为记。(2009916日星期三916分于山水树工作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