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9:30,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记 、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彭吉象主讲的“影视艺术鉴赏”专题报告在东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年红主持报告会。 彭吉象在报告中回顾了世界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起源,详细讲述了中国电影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三次发展高潮,并现场播放了大量珍贵的老电影资料片段。 彭吉象在报告中着重提到了80年代前后,以徐克、许鞍华为领军人物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第五代”导演群体,尽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但是他们的影片却体现着共同的特点:都在在影片中表现出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情结,都致力于电影语言、造型意识的创新。 在谈到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时,彭吉象用了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就是需要通过现代创新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他说,这种成功的经验,不但可以从上述列举的80年代前后两岸三地电影艺术家们那里找到例证,还可以从90年代李安、吴宇森等一批成功地进军好莱坞的著名华人导演那里找到例证。他还例举了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享誉世界的著名华人艺术家,诸如绘画艺术中,善于运用最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画派”代表人物丁绍光,以及善于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汇在一起的旅法著名画家赵无极,还有善于运用现代建筑语言来体现东方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以及音乐界将古代编钟与现代音乐语汇有机结合并运用到香港回归音乐会的著名音乐家谭盾等等。 陈年红表示,彭教授的报告内容翔实,影视资料丰富,更重要的是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应该从多角度、从作品本身的艺术角度去欣赏每一部影视作品,更让我们意识到了影视作品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彭教授的报告对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将会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次报告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报告之一,由校团委和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校团委书记顾思伟、副书记徐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郭成,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洁文,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赖红兵、副院长石祥强、新闻系主任徐少华等人参加了报告会。(学通社记者 王�B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