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古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组图]

时间:2008-06-16浏览:2335

 

 

 

新华网合肥615日电(记者 熊润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的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获得重大新发现,专家称其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蚌埠双墩1号墓葬自200612月份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19个月,现已进入尾声。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考古专家判断其时代应该为中国春秋时代。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指出,“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蚌埠双墩1号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设计、准备、施工、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蚌埠双墩1号墓葬发掘发现了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谜团重重。首先,该墓葬使用了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

该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墓口外,铺垫了一层厚约0.30米的白色泥浆沉积土层,直径约60米,气势壮观。这在中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

该墓葬使用了圆形墓坑结构,并首次出现由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有专家认为,放射线出现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该墓坑中发现了大量土偶遗迹,以及由土偶垒砌的内壁遗迹,在中国考古史上绝无仅有。据介绍,这些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25厘米,直径1015厘米。从分布位置和数量来看,有专家认为其与汉代的铜镜类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专家认为土偶的形状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

此外,该墓葬还使用了墓底埋葬布局,除墓主人及10具殉人的牙齿和遗骨等物外,同时发现的还有编钟、鼎、�B、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铜器60余件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

据悉,蚌埠双墩1号墓的来由尚未查到相关文献记载,墓主身份还不清楚。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为诸侯王级的墓葬。杨立新认为,该墓葬“可能跟淮河流域的徐淮夷方国有关系”。

专家们认为,蚌埠双墩1号墓不管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遗迹上都是中国墓葬发掘中的重大新发现,反映了极其复杂的埋葬习俗,对墓葬考古发掘提出了新课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