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会义务支教活动

时间:2006-11-24浏览:1510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的读书声从蚌埠市湖滨实验学校的教室里传来,站在讲台上的不是满腹经纶的老夫子,而是身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就是我校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会义务支教部的成员,一群大一大二的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支教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了,但这次邓研会的支教却让人感到新鲜。因为他们教授的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课程,而是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讲授这些生僻甚至枯燥的古文字词的时候,教员们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史实摘要,穿插介绍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解艰深的国学知识,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

2002年以来,邓研会一直与蚌埠市湖滨实验学校保持着长期的支教关系,在确定今年的授课课程之前,邓研会积极与支教学校领导沟通,双方一致决定改变以往的常规课程,代之以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

为保证教学效果,早在开学之初,邓研会就在校内广泛宣传,面向大一大二的同学招聘教员,最后选拔出十余名同学进行集中培训。邓研会制定了严格的支教制度,要求每位支教人员至少代课一学期,要认真备课、准时上课并及时填写授课总结。邓研会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分别挑选了两个班做为试点班级,每周固定上两节课,并根据需要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邓研会还给每个试点班配备了一名教员担任课外辅导员,全权负责支教事宜,校方会在教员授课四、五次后反馈学生信息,以便于教员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校方还为支教大学生颁发了正式聘书。

在记者的跟踪采访中,湖滨实验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张主任和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黄老师都表示,这次的课程创新很有意义,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努力学习、踏实做人的信念。(学通社记者 韩慧 邢利斌 见习记者 梁凯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