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注教育我们关注什么?

时间:2006-03-10浏览:1278

  “两会”召开,教育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收费、教育质量、学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社会对教育如此关注,让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管理者和学者感到不安。社会如此关注教育,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应该在社会的“关注”和“审视”下关注我们自己。国家和社会所期待的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大学。国家之期待,就是我们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造就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在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重任;每个家庭之期待,就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成长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理想,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社会之期待,就是我们的大学不仅应该是今天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且应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大学的精神、学者的人格,应该成为社会文明的旗帜。面对这样的“关注”和“期待”,我们是愧疚和不安的,因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让人民满意”;我们的教育模式和制度设计还没有为学生的创造天性和个性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远没有像对待发表论文那样重视;我们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中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见;学生考试舞弊、教师和研究生论文抄袭亦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在这样的“关注”和“期待”中反省自己,超越自己。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这里所说的大学教育,是指大学教育的普遍问题。

  我们关注的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影响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也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例如,能否改革政府对大学教育的投入方式,以减少学生和他们家庭的经济压力?能否改革现在的政府对大学的拨款方式,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平等竞争中的协调发展?能否改革现在的民办大学运行机制,让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不再成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产业”?能否改革中国的税法,以鼓励民众和企业对教育的捐赠?还有很多的大学教育模式与管理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模式、医学教育模式、独立学院管理机制等,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和挑战。也许你会认为,这些都是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我们这些普通的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如何能够研究得了?

  其实,学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潜心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否取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这需要责任心,还需要我们的科研水平与实力。

  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把自己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我曾经很多次以美国华盛顿大学M.Scherraden教授作为例子,鼓励我们的学者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发展。他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资助贫穷人口的“个人发展账户”计划,其后这一研究成果作为克林顿政府制定通过的国家政策,被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政策。其实,在我们身边同样也有类似的例子。北师大尚晓援教授和她的学生们与民政部协作开展的全国孤儿状况调查,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中国57万孤儿的生存状况,为政府决策和救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依据,她的工作直接造福于57万生活艰辛的孤儿,这样的社会价值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所希望和追求的吗?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山东大学组建一个“教授志愿者团队”,让我们山东大学的教授、学者走出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和学校,用我们的激情与理想,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影响社会,影响年少的一代。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这些事情不见得需要贴上荣耀的标签,不见得能够获得物质的奖励,但,关注社会,影响社会,应该成为现代学者的生活方式与追求。(作者系山东大学校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