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教育投入 突出三大重点

时间:2006-03-10浏览:1344

  “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让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眼前一亮”。而作为“十一五”时期教育着力完成的三项重点任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很是“抢眼”,成为代表们会上会下热烈讨论的话题。议国是,展民智,绘蓝图,人大代表的真知灼见,饱含着对教育的一片深情。

  加大教育投入 人大代表:说出了心里话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担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参与起草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如今谈起规划仍是情有独钟。纪宝成说,“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加大教育投入”,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纪宝成认为,优先发展教育,应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思想,也是越来越明确的思想。

  纪宝成说,“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里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表明了国家的决心。他希望到2010年实现4%,《纲要》中“逐步”一词对实现4%的时间概念的规定不是很明晰,希望5年就能实现。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4%。2000年没有实现,希望推后10年一定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是正确的、英明的,之所以没有实现,有多种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包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事业建设的片面发展观,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潮的误导,等等。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提出,教育投入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没有巨大改观。法定的教育投入占到4%远远没有达到,这就导致学校发展困难重重。

  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来看,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的思路是明确的。杨泉明认为,增加教育投入,最核心的就在于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两条缺一不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困难家庭持续性地倾斜,这种倾斜在这些年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一点解决不好,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投入问题。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人大代表:我们很高兴

  77岁的申纪兰是全国唯一一名连续十届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元老”见证了中国民主的进步,也见证了五十年农村巨变。“我看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农民最关心的,还有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承诺也让我们很高兴。”

  五十二年前,她当选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当时是骑着毛驴从村里出发,然后转乘卡车、火车来参加全国人代会的。那次会议上讨论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代表们都高兴得不得了。”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现在用一则顺口溜来描绘她的家乡西沟村:“栽上树,修好路,搞好农业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申纪兰很是兴奋:“‘十一五’规划我看了,就是让农村孩子成为有文化的明白人。”

  刚刚卸任河南省财政厅厅长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赵江涛,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政协又分管“三农”,谈起建设新农村,他是满腔热情、满脑子的思路。

  谈到最近去农村调研的感受,赵江涛记忆犹新。省里一位领导问周口贫困县商水农民:“对哪些政策最满意?”农民兄弟回答:“种粮不缴税,孩子上学不拿钱。”赵江涛说,在九年义务教育上,我们正在逐步改变群众自己拿钱上学即“人民办教育”的情况。规划三年完成的D级危房改造,共投入500万元提前完成了480万平方米的改造。全省3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20万贫困生学费、杂费、课本费全免,住宿生每天还补助1元。仅此一项,去年投入了11.6亿元,今年预计得投入15亿元。这一补贴人数占当年全省学生总数的1/4。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认为,目前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表现在教师数量、教师质量、学校条件、专业发展和教育资源5个方面。从教师数量上来说,城市不少学校教师超编、满员,农村教师缺编,特别是边远穷困的偏僻的西北农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人员,待遇很低。这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使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应该能够有不低于城镇教师的收入,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搭建很好的平台。地方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等都应该整合起来,为农村教育出力,为农村教师提供丰富的、鲜活的资源。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畅通向农村输送教师的机制和政策,防止在“十一五”期间出现新一轮的代课人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人大代表:非常有必要

  一见面,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咸阳市委书记张立勇就跟记者们聊起了“足疗”。

  咸阳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业占到全省的50%,有着“纺织城”的称谓。仿佛一夜间,咸阳变成了“足疗城”。仅仅一年多时间,咸阳市就把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发展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产业,新增足疗经营场所400余家,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000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

  自称“足疗形象代言人”的张立勇对记者说:“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足疗。”有着“中国医药保健城”背景的咸阳为什么不能发展足疗呢?足疗保健从业人员必须首先经过专业化培训,产业才能规范发展。而当时,咸阳市的足疗技师都是采取“师父带徒弟”的方法产生的,并没有一家专业的培训机构。于是,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两种合力下,咸阳市足疗保健培训学校诞生了。张立勇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实很有必要!”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曾担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

  杨泉明说,从四川的特点来看,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劳动力大省,外出务工队伍十分庞大,要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在四川一定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所以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成效比较明显。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领导都很支持这个思路。我很欣慰的一点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明确了教育发展“普及、发展、提高”三大重点,思路非常清晰,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大代表:工作要落到实处

  高校在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之后,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指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教书育人、学校等各方面的质量提升都应该包括在内,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要树立一个全面提高质量的意识。

  现在我感觉国内有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还是把扩招的数量作为追求,超过7%的速度,我觉得现在的规模已经够大,现有的投入包括硬件和师资,都已经处在一种相当饱和的状态,关键是惯性还比较大,地方高校扩招的欲望还很强烈。我们要因校而异,控制规模,保证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充分使用。

  谈到质量观的问题,侯自新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需要通过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来评判,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形成传统,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好的口碑,进而社会形成对学校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反映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这个评价是对学校的考核,促使学校不断回头看,总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社会反馈反思教学,把提高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