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意义重大”。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巡视员李文成教授去年曾同其他几位全国人大代表深入信阳市3县7个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入的了解。“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没有一个明确、统一、规范的标准,所以在核算及补充落实义务教育投入时无法全面而准确地界定。以往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常常被地方财政用于平衡预算,保证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资发放后,基本上没多少钱能用来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等方面的支出。”李文成代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清二楚。他提出,应建立与完善监控机制和投入公示制度,保证相关经费的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机制需要中央与地方共同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而筹措中央转移支付的专项配套资金已经成为贫困县的巨大负担。李文成代表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04年,罗山、光山、新县三个县的财政收入分别是7101万元、8951万元、5045万元,同期三个县的教育经费投入分别是9590万元、9249.9万元、5886万元。李文成代表忧心忡忡:“如果再匹配下去,一些贫困县将因为匹配资金困难而无法接受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他建议在配套资金方面,中部地区的苏区县、贫困县在一定时期至少先在‘十一五’期间享受与西部同样的待遇�D�D不再负责筹措中央转移支付的专项配套资金。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需求与投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于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目的,李文成代表认为,按照政府办学为主、民办教育为补充的原则,可以支持鼓励社会名流、民营企业家独立或联办学校。通过吸纳民间资金,将可以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而有名气的学校兴办民办性质的分校,更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成倍地放大。
来自湖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谢勇谈到农村义务教育时显得很激动。在来北京开会前,谢委员在湖南北部的岳阳、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南部的永州跑了一些乡村,调研那里的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感触颇深。
也许你不会想到,建国都快57年了,而这些地区农民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比例依然很高,达到两位数。因为贫困,很多孩子的家长不得不忍痛割爱,让孩子离开学校,过早地背负起生活的重担。
谢委员在心痛之余大声疾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固然重要,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远非仅靠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所能解决并且一劳永逸的。
有10年教学背景的谢勇在调研中发现,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难题,不仅要发挥政府在经费保障方面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调动学生和家长的主观责任意识。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来督促落实这项法律义务。现任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谢勇特别强调了“法律义务”这个关键词。张家界出现的“教育警察”做法他认为值得借鉴。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送子读书、跳出农门曾经是朴实的中国农民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一些农民思想上出现了迷惘:上学不如挣钱,毕业就是失业。谢勇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家长到头来一算经济账,觉得划不来,不如让孩子出去做工挣钱。
谢勇警告,尊师重教理念在农村一些地区濒临瓦解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而有效引导中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此外,如果能在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方面设立教育门槛,对务工人员提出一定的受教育要求,就是一种倡导。同时,还应加强农村的师资培训、改善教材、教法,以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