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第三届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30人论坛暨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理论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时间:2023-05-30浏览:27

5月27日至28日,由安徽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30人论坛暨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杨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立胜,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学院院长姚玲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郝立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会长张雄、常务副会长魏小萍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理论版)《文汇报》《社会科学报》《哲学研究》《江海学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辽宁党校报》《国外社会科学前沿》《辽宁党校报》等报刊媒体、企业家代表、在校师生共10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斌主持。

杨烨在致辞中对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长期以来对安徽财经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在蚌埠召开理论研讨会恰逢其时。他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并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俨然成为一支重要产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本届论坛规格高、名家多、反响大,是学校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对推进我校学科高质量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王立胜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的理论阐释,为理论研究指明新的方向,21世纪以来由无形经济崛起引发的问题应该进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视野。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共同讨论、共同探讨无形经济带来的新问题,并形成丰硕理论成果。姚玲珍在致辞中表示,无形经济的崛起在深刻影响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彻底打破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回应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郝立新表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30人论坛已经成了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的品牌,也是马哲史学会二级分会中最成功的会议之一,经济哲学研究分会紧跟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雄对论坛主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从“无形经济世界观的定位问题”“经济智能化的意识能动性的问题”“无形经济价值评估带来的唯物史观价值论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无形经济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勉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研究者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魏小萍在致辞中认为,经济哲学研究分会成立12年来紧跟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主题,关注世界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浙江大学丁堡骏教授、武汉大学何萍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辽宁大学郭忠义教授等6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报告,60余位国内学者在学术发言阶段进行了主题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理论功底深厚,学术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突出了学科前沿性、理论思辨性与立场坚定性,对于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交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伟 徐雅婷;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蕴恒;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