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十几位安财校友齐聚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在李白写下《赠汪伦》这千古绝唱的桃花潭畔纪念龙湖诗社成立四十周年,以特殊的形式为母校65周岁庆生。
龙子湖畔结诗缘
龙湖诗社创立于上世纪诗情汹涌的八十年代。1984年10月,由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1982级工业会计专业的学生葛长银发起,并联合了同班的刘大群和同级计划统计专业的任蕴、杜慎仲共同创立,旨在“抱团取暖”,寄托诗歌爱好,倡导校园人文精神。葛长银任社长,任蕴当主编,刘大群是副社长,杜慎仲则被封为秘书长。他们聘请了当时基础部语文教研室的应光耀、陈晓虎老师和马列部的汪雷老师做顾问,《蚌埠日报》社的总编做名誉社长,并请著名书法家张乃田老师题写刊名,自费刻印了社刊《小荷》,不定期发行。诗社得到了时任校团委负责人钱啸森的大力支持,当时的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校报和广播室工作的查迎新老师也给予了细致关怀。后来,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教师、原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成员胡向玲也参与到诗社活动中来。
诗社历经几代组织者继续发展,成员后来多达数十人,成为当时安财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不仅“占据了财院文坛的半壁江山”,也常被校外报刊选中发表甚至获奖。如宋火根(1984级商品学专业,第二任社长)和陈世保(1985级财政专业,第二任主编)曾先后获得由江苏省作协《青春》丛刊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后来,由于诗歌大潮的逐渐消退,1989年底龙湖诗社变身为龙湖文学社,1988级工业会计专业的汪健亚任龙湖诗社最后一任也是文学社第一任社长。龙湖诗社的文脉在曲折中延续、拓展和发展。
青春作伴好还乡
当初那些在龙子湖畔与诗神结缘的年轻人,在毕业多年之后,数度以诗社的名义,组织返校聚会活动,纪念青春,感恩龙湖,回馈母校。
2004年10月,诗社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时,他们给母校捐赠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下任蕴当年成名作《龙湖与我》中的诗句:“湖,很小很小,却冠以龙的名字;正如我,人很小很小,却是龙的后裔。”它矗立于龙湖东校区一隅,给校园带来别样气质。
2014年4月,他们再度集体返校,纪念诗社成立三十周年。这一年他们出版了《龙湖与我》作品集,并倡议和出资设立了“龙湖文学奖”,安财新老文学爱好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连接。
又一个十年过去,当年的诗社成员不少已到花甲之年,鬓发霜白,陆续退休,但青春诗情不减反增。今年,老社长葛长银(中国农业大学荣休教师,为著名的财税专家)早早地就开始谋划。在查迎新老师(原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现已荣休。笔名查理森)的提议下,选择了安徽泾县桃花潭作为四十年纪念活动主场地。一来这是座“因诗得名”的小镇,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诗仙李白曾在此流连忘返,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的千古绝唱;二来泾县是査老师的老家,很多诗友都读过他的散文集《怀念一条河》,对他青弋江畔的家乡充满向往。于是,大家一拍即合。
除了一个月前就抵达泾县进行“踩点”筹划的葛长银,5月22日起,众师友从天南海北陆续来到泾县县城,至24日晚聚齐。
座谈畅吟与踏歌
5月25日,是龙湖诗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正日子。大家集体来到桃花潭景区入住。下午,在酒店会议室,举办了“畅吟龙子湖,踏歌桃花潭”主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宋火根主持。查迎新老师作为“半个地主”对大家表示欢迎。在场老师和校友们从各自的生活与职业经历打开记忆,敞开心扉,畅谈诗社、诗歌、文学或写作能力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表达对“无用”之用的思考。
大家回忆道,那时的安财地处偏僻的郊野,条件简陋,生活单调。而龙湖诗社成立后,无论是像葛长银、任蕴这样才华横溢的主角,还是自谦是“打酱油”(张瑜东语)的普通社员,都感到大学生活顿时活跃起来。诗社的出现,安放了诗意浪漫的心灵,寻到了同道好友,获取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平台,生活立即“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任蕴语)。在学校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关怀下,他们勤奋阅读创作,交流切磋,诗酒唱和,激情满怀。葛长银感叹道:“很多诗友的第一次,都是在龙子湖畔发生的。第一次用诗歌敲击爱情的门窗,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诗稿,第一次用诗歌获取大赛奖状......很多的诗友,也都用诗歌获得了爱情!这就是纯真年代的不老神话,我们就是神话中的主角。”
四年大学生活匆匆结束,诗友们怀揣梦想奔赴他乡。作为财经类大学,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大都与诗歌无关。但诗社(也包括文学社、校广播台等)经历,和诗文创作实践带来的能力、修养与情怀等,给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汪雷老师回忆了当年担任诗社顾问的情形:与几位创始人在宿舍恳谈,为任蕴的诗作《龙湖与我》写评介等;胡向玲老师则分享了主持策划“龙湖文学奖”活动的心得,在龙湖诗社的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陈前超说自己当年虽非龙湖诗社成员,但与诗社结缘早而深,至今仍保留了当年的《小荷》,并深度参与了龙湖诗社历次纪念活动与“龙湖文学奖”;徐继忠则盛情邀请诗社以后到三晋大地举办活动。
分享、讨论,原定两个小时的座谈会,延长到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在当日晚宴和其后数日的同游共饮中,校友们一边流连于桃花潭和泾县的秀美风光和人文积淀,一边继续畅聊,并低吟高歌、即兴赋诗,直到5月27日晚才终告落幕。
因事提前返京的任蕴写下这样的诗句:
昔别龙子湖,今聚桃花潭
恍然若初见,戏言仍少年
促膝夜话晚,执手两别难
莫叹浮生短,离合皆是缘
已至古稀之年,曾投身商海多年,退休后又重返阅读写作状态的应光耀老师总结说:“诗是不能忘记的”,因为“诗意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种超越属于审美,用审美眼光看待和对待大千世界,而非占有;这种超越属于见识,行路和读书;这种超越属于格局,在平常的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
葛长银说:“龙子湖的水跟桃花潭的水是相通的,正如我们跟李白的神交。从清澈的龙子湖到秀美的桃花潭,这畅快淋漓又令人泪流满面的40年,让我们更加坚信:踏歌而行,风景这边独好。”
全体人员还在活动标语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并委托汪雷老师带回蚌埠,赠与母校校史馆收藏,以此感恩母校,并祝母校65周岁生日快乐!
(撰稿:文学院 胡向玲;审核:党委宣传部 徐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