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在美学教育中心举行。此次活动以泾县油布伞技艺为焦点,通过展演、讲解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为师生带来一场非遗文化盛宴。安徽卫视《技能安徽》栏目组全程跟踪报道,展现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
非遗保护与教育融合:从课堂到实践
活动伊始,艺术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近年来通过开设非遗选修课、举办工作坊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他表示:“非遗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工程。将非遗引入校园,既能丰富美育内涵,也能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活动现场,省级非遗项目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现场展示了精湛的伞面绘制工艺。以江南水乡、花鸟鱼虫为题材的伞面作品工笔细腻,墨色晕染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他还揭秘了油布伞“三蒸三晒”的古法工艺,并介绍其防水、抗风等实用特性,引得师生连连赞叹。
沉浸式体验:让非遗“触手可及”
互动环节,师生们亲手触摸桐油布、竹骨等原材料,在郑国民指导下尝试构图、上色,绘制独具个人风格的伞面纹样,沉浸式感受“指尖上的非遗”魅力。现场还设置了油布伞展示区,通过图文与实物陈列,系统呈现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千年传承脉络。
安徽卫视记者现场采访了艺术学院院长许心宏。他表示,学院将通过“课程融合、师资引进、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体系,构建非遗教育长效机制。“希望非遗能成为校园文化的常驻主角,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非遗学习与传播。”艺术学院研究生丁欣雨在采访中说道。
多维赋能:传统文化传承的“安财方案”
本次活动为庆祝安徽财经大学建校66周年举办。活动通过“展演+讲解+体验”多维模式,让师生近距离触摸非遗,不仅拓宽了文化育人的维度,也为非遗保护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艺术学院将持续打造“非遗工坊”“传承人工作室”等平台,通过数字化记录、创意设计转化等方式,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撰稿:艺术学院 齐振伦;摄影:艺术学院 侯海龙;审核:艺术学院 杨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