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45支“数字非遗”专项实践团队奔赴安徽12个地市,深入15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现场,以数字技术为笔、青春智慧为墨,开展了一场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深度融合的暑期实践之旅。从淮北平原到皖南山水,从运河两岸到淮河之滨,他们用脚步丈量非遗脉络,以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技艺,绘就出一幅传统文化与青春创意交汇的生动画卷。
技艺数字记录:以镜头重塑非遗新表达
在岳西县桑皮纸工坊,“非遗智影团”的学生们架起摄像设备,专注记录刘同烟老人的每一个动作。“撕料的力度非常关键,必须用特写精准捕捉。”队员们不仅全程拍摄桑皮纸制作流程,还同步采集传承人口述史,构建包括视频、图像和文字在内的桑皮纸数字档案。
类似场景在全省多地上演:“淮砚青研队”深入汉唐紫金石博物馆,对馆藏紫金砚进行高清影像采集,细致记录每一处雕刻纹理;“皖陶智绘队”走访制陶工坊,系统整理传统纹样,建立数字纹样库;“寻继非遗调研队”与“云墨创生焕新团队”则聚焦宣笔与徽墨工艺,将“水盆”“装套”“点烟”“和料”等核心工序转化为可检索、可教学的数字资源。
数字体验赋能:科技重塑非遗传播模式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绒花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研究小队”体验了“绒花数字工坊”系统。通过虚实结合技术,绒花的“劈绒”“染色”等复杂工序以动态画面清晰呈现,轻触屏幕即可360度观察绒丝细节。“以往半小时讲不清的流程,现在一目了然,”队员感慨,“数字技术极大降低了非遗的学习门槛。”
从VR沉浸体验到智能交互装置,数字技术正重新定义非遗的传播方式:“非遗薪传团”在凤阳花鼓馆体验“鼓点互动屏”,感知传统节奏的现代呈现;“祁迹传新”团队则借助VR设备“走进”数字化茶山,全程体验从采茶到焙制的三维场景。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正如一位队员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当传统鼓点通过传感器被感知,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为可参与、可互动、可传播的‘活态文化’。”
活态传承创新:搭建非遗走向大众的数字之桥
“以往收徒得手把手教半年,现在通过视频课程,天南地北的年轻人都能学。”合肥葫芦烙画传承人郑小良向实践团队讲述。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授艺模式,更成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纽带。
从资料记录到社交媒体,实践团队积极探索非遗传播新方式:“攻无不克小队”在抖音发起“非遗剪纸记录”话题,通过短视频展示剪纸技艺,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互动;“界首彩陶队”则将传统纹样整理成图文资料,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花鼓灯传承团队拍摄表演视频上传平台,让传统舞蹈焕发新机。
今夏,管工学院45支实践团队共构筑非遗数字档案15项、制作非遗文化视频40部,让年轻的心灵与古老的智慧碰撞,有效推动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正如桑皮纸传承人所说:“手艺会老,但创新精神永远年轻。”未来,随着更多青年力量的加入,数字技术将成为非遗传承的“标配”。
(文/图:丁莹;审核:樊元华 王秋祎;编辑: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