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勤一线,绽放着一朵“铿锵玫瑰”,“不怕吃苦,敢想敢干”是她的作风,“甘于人后,勤于人先”是她的座右铭,她就是沈蓉。2000年退役荣归后,她将铁血荣光化作爱岗敬业的一部分,将育人之心融进服务师生的每一秒。扎根后勤一线二十五载,她勇挑“双岗双责”重担,用实际行动与成绩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后勤一线:求真务实拼搏实干
“后勤工作无小事,事事皆关师生心”,是沈蓉常挂在嘴边的话。以匠心铸服务之魂,把平凡岗位打造成育人阵地,是沈蓉身体力行的实践。自2000年进入安徽财经大学,她便将“服务育人”作为核心宗旨,把繁杂琐碎的后勤协调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特别在担任后勤办公室主任后,她统筹餐饮服务、公寓管理、设施维护、校园美化等多领域的协调与上传下达工作,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入微的态度,确保后勤保障“零死角”“高效率”。“甘于人后,勤于人先”,她将这一精神理念,贯穿公寓到办公室、职能工作到行政工作的全过程。
在食品安全这一师生关注的“头等大事”上,沈蓉主动担责,牵头开展每月食品安全飞行监督检查。从清晨的食材采购验收,到后厨的加工制作流程,从大厅整体环境的维护,到餐具消毒的细节规范,菜品的质量、份量与价格……她逐一核查、严格把关,不让任何安全隐患“过关”。为了让后勤服务更贴合师生需求,她定期组织师生代表开展食堂满意度调研,梳理汇总意见建议200余条,推动食堂完成12次菜品结构优化、8次价格调整和5项服务升级,让学生食堂真正成为“暖心食堂”。
针对师生急难愁盼的后勤问题,沈蓉更是主动创新服务模式。她主导开发的24小时“你呼我应”师生反馈平台,历经迭代升级为“你呼我应 爱在安财”2.0版本,涵盖水电维修、餐饮投诉、公寓服务等后勤全领域诉求响应。上学期末,平台累计处理师生诉求500余条,办结率100%,近几年师生满意度从86%提升至97%。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从“线下奔波”到“线上直达”,沈蓉用创新举措打通了后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师生为本 追求卓越”成为安财后勤的真实写照。
深耕劳动教育:开拓创新育人有方
2021年,学校成立劳动实践教研室,有着丰富后勤实践经验和深厚教育情怀的沈蓉,被委以教研室负责人的重任。面对当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她没有退缩,而是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开启创新之路,以柔肩勇担创新育时代新人重任。
为构建具有安财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沈蓉带领团队历时3个月走访省内外12所高校,结合学校后勤资源优势,创新提出“俱乐部+课程”的劳动教育模式。她牵头成立“应急救助”“生活服务”“绿化与保洁”“餐饮服务”“公寓服务”五大劳动俱乐部,精心设计33门实践课程——从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应急技能,到绿地养护、植物修剪等绿化知识,再到中式面点制作、物品收纳整理等生活技能,涵盖生存、生活、职业三大领域,让劳动教育从“纸上谈兵”变为“实战演练”。其中,应急救助俱乐部的“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海姆立克+意外伤害”四大王牌课程,已培训学生1.2万人次,推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
为强化劳动教育实效,沈蓉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如建立“劳动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劳动时长、表现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组建“校内教师+后勤骨干+校外工匠”的双师教学队伍,邀请食堂厨师、维修师傅、绿化能手走上讲台,让“身边的专家”传授实用技能;搭建劳动技能竞赛平台,举办“厨艺大赛”“急救技能比武”等活动20余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自2022年11月劳动俱乐部开课以来,学校累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1971场次,参与学生超6.09万人次,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她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劳动教育融合创新—以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俱乐部为例”项目,更是荣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提供了“安财样本”。
情系学生成长:严爱相济润己泽人
“教育是爱的艺术,唯有真心付出,才能点亮学生心中的灯。”沈蓉始终将学生成长需求放在首位,在劳动教育与后勤服务中传递温暖。针对部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逃避实践锻炼”的误区,她策划开展“劳动故事会”“工匠面对面”活动,邀请后勤一线的保洁阿姨、维修师傅分享劳动经历,用“凌晨四点的校园清扫”“暴雨中的电路抢修”等真实故事,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沈蓉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甘为人梯,用爱浸润育人的全过程。劳动实践课上,她手把手教学生整理衣物、清理空调滤网、消毒教具,与学生一起挥汗劳动;课后,她尊重、关爱、成就每一个学生,通过微信、QQ等方式,倾听学生的烦恼,为迷茫的学生指点方向。2023年,学生小王因家庭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参与集体劳动,沈蓉得知后,不仅为他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还鼓励他加入绿化俱乐部。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小王逐渐开朗起来,凭借出色的植物养护技能成为俱乐部骨干。
疫情期间,沈蓉更是冲锋在前,带领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园防疫物资搬运、核酸检测点布置、隔离宿舍消毒等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她常对学生说:“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担当的体现。”在她的影响下,120余名学生主动加入校园志愿服务队,用劳动践行青春担当。
坚守师德底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作为后勤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沈蓉始终将师德修养作为立身之本。在参与后勤物资采购、项目招标等工作中,她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建立“阳光采购”台账,全程公开流程,实现“零投诉、零违规”;在劳动教育经费使用上,她精打细算,将每一笔资金都用在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团队建设中,沈蓉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后勤技能比武”“教学经验分享会”“一对一结对指导”等方式,培养青年后勤骨干和劳育教师30余人,其中8人成长为部门中坚力量。她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主持或参与省级、校级劳动教育课题,带领团队申报省级及国家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她用实际行动表明:无论是后勤服务还是劳动教育,只要心怀育人初心、肩扛责任担当,平凡岗位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沈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贡献着坚实力量。
沈蓉在育人工作中的不断进取,也让她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担任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专业委员会秘书的忙碌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全国“寓专会”重点课题《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学生公寓床上用品集团购买“采供管”立体体系构建研究》的调查、研究;撰写《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内部考核机制》等多篇理论研究论文,其中《公寓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探究》荣获全国“寓专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20年,因表现突出,她荣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参与研究的“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劳动教育融合创新”项目荣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奖项不胜枚举,但她总说“奖项是为了鞭策自己做得更好。”
二十五载初心不改,二十五载接续奋进,沈蓉心怀忠诚奉献、勇于担当的教育工作者,恪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师道传承,坚定求真务实、拼搏实干的至臻追求,用勤劳和智慧为后勤和育人事业孜孜以求、赓续前行。
(文: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图:受访者提供;审核:胡尊亮 王秋祎;编辑: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