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会计学院以“‘会’聚青春力量,‘计’往开来担当”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从文化场馆到产业一线,会计学院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回应时代召唤。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深刻内涵,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锤炼担当、甘于吃苦、不懈奋斗,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寻红迹铸魂 承薪火立志
广西桂林全州县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发生地,蕴藏着深厚的红色资源与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将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突破重重封锁,展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践团聚焦全州县湘江战役相关红色资源,深入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系统整理史料、挖掘红色故事,积极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素材转化,助力红色血脉赓续传承,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的认知与理解。
访古韵探源 传文脉续章
“珠城文脉——红色薪火铸魂队”在蚌埠市博物馆启动“两河流域文明与楚汉文化对话”学术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文明探源”战略。团队在淮河文明展区开展田野调查与文献比对,重点研究双墩遗址陶塑遗存,深入梳理先民智慧,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阐释国家文化部署对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实践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提炼,揭示了文化遗产在文明传承中的核心价值,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供了基层样本。队员们表示,将持续投身文明探源研究,以专业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青春动能。
耕田野兴产 绘乡居新篇
“AI+数字非遗”实践调研在黄山市祁门县展开。团队以茶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探索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新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已成为拉动地方振兴的“金钥匙”。全县19万亩茶园串联完整产业链,年产红茶7800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数万农户增收,茶产业日益成为乡村发展与村民致富的支柱。调研表明,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祁门红茶产业注入新活力。数字化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使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从茶园管理到生产加工,从文化传播到经济增收,“科技+非遗+产业”融合之路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驻社区纾困 扎一线惠民
以“‘节能环保・乡村治理’背景下安徽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扎实开展。实践团立足基层服务,聚焦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多方访谈等方式搜集一手资料,切实推动服务乡村实践走向深入。
队员们深入蚌埠周边乡村开展巡查与访谈,发现水污染、固废污染等突出问题。在与基层干部、村民交流中,了解到当前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治理压力大等现实困境。本次调研融服务与治理于一体,为后续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铸抗战同心 跨文化共荣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部署,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赴淮南开展红色历史学习与民族团结主题实践。团队首站抵达三里沟抗日纪念园,通过碑文与史料回顾1940年日军入侵时各族村民共同掩护新四军伤员的历史壮举,深刻体悟战火中凝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随后走访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了解中国共产党于1940年7月在此建立的首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历程,借助《淮上烽火》等手稿资料,重温汉、回等多民族群众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认识到民主政权不仅是抗战堡垒,更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地。队员们表示,将传承红色基因,自觉践行民族团结使命,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文:王曹阳;图:会计学院;审核:项鑫 王秋祎;编辑: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