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砖桥村,金黄的稻田映衬着村民们丰收的笑脸。一场以“党建引领聚合力 劳动育人助振兴”为主题的校村党支部共建活动在这里如期开展。11月5日上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搭建校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践平台,安徽财经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共赴怀远县砖桥村,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红色引擎 创新理论促振兴
党的创新理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引,在砖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国贸学院副教授孙迪博士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农村发展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校地党员解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本次理论宣讲不仅传递了党的声音,更搭建起安财与乡村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党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认知,厚植了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
金色稻田 打造育人新课堂
宣讲结束后,师生党员们奔赴田间地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农户采摘辣椒和抢收水稻。在辣椒种植基地,师生们细心学习采摘技巧,逐渐熟练采摘流程,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在金色的稻田旁,大家认真帮着贫困农户抢收水稻,做到颗粒归仓,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劳动实践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正逐步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田间劳动为“活教材”,学生党员们在体力付出中理解劳动价值,在与农户交流中培育务实作风,实现了“劳动技能+党性修养”的双提升。
绿色发展 赋能振兴新路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校领导多次带队赴砖桥村考察慰问,积极选派驻村干部,开展干部包户工作,定期了解困难家庭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帮扶、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贡献安财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千家万福”项目,利用电商直播助力砖桥村农副产品销售,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学校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为砖桥村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了持续助力。砖桥村近年来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基本实现“一村一块田”的优势,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种植区、养殖区和村级产业园区三大类的划分,聚力打造“一主业四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青色初心 安财青年传温情
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赴砖桥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发挥人才优势,选派优秀大学生开展乡村支教活动,不断提高乡村小学教育水平。本次活动期间,师生党员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了贫困户,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送来了来自安财的温暖,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学生党员们直观地了解了村民的生活困境与需求,纷纷表示将用自己所学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本次活动也让青年党员们在服务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蓝色图景 校村共建促双赢
在座谈交流环节,校地双方党员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砖桥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了本村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与面临的困难。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胡尊亮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后勤资源优势,在农产品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国贸学院党委书记杜斌指出,学院将依托专业优势,在电商助农、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校村合作走深走实。
本次校村党建共建活动通过“理论宣讲+田间实践”的双线模式,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认知。在劳动中,师生党员近距离感受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升了党性修养。学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校地共建、消费帮扶、劳动实践等形式,引导师生党员在服务地方发展中锤炼党性,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定点帮扶村的共建合作,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将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成效,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安财力量。

(文:李建国;图:金洁;审核:杜斌 胡尊亮 王秋祎;编辑:谭婷)

